“李子园”三个字非常熟悉,因为是11号地铁沿线的一个站名,还是家里人上下班每次要进出的一站。不过对此站名一直心生好奇,当年地铁刚开通时,总想象着出了李子园站会突然见到一片李树园或桃李园——当然没有!普陀地界可是属于上海中心市区,这里早就被城市化了!不过,不排除从前这里是个桃李满园散发芬芳的地方。
古人命名定非无中生有,后人的想象亦非天马行空。根据《桃浦乡志》记载,李子园因当地盛产桃李而得名。旧时此地的桃李“果大而脆,味极甘美,远胜他地。”果不其然!故而,“李子园”乃实至名归也!李子园后来成为“李子园村”的村名。
在大都市上海的38条地铁运营线路的753个地铁站点中,仅有一座是以自然村来命名的,这便是“李子园站”。古人云“名者,自命也”,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殊荣!稀松平常的一个村名背后,其实还连接着李子园人的光辉历史!查阅资料得知,上世纪40年代,李子园村农民普遍较为贫穷。1953年,李子园15户农民成立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经过两年的共同努力,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民们也开始富裕起来。1955年,当时毛泽东主席读到李子园村勤俭办社的事迹材料,并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节约生产费用的经验》一节,亲笔写下了95字“按语”——
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
这便是一贯倡导并奉行勤俭节约的毛泽东主席看了李子园人的实践经验有感而发做出的批示。21世纪初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进行前期规划和站点命名期间,当时的村书记拿着“按语”来到申通地铁公司,申请把站名命名为“李子园村”,这便是“李子园”地铁站名的由来。轨交速度是“上海速度”的表现之一,李子园跻身地铁站名,堪称一个小村伴随着新时代列车而产生的一次“蝶变”。自此“李子园”之名日日被播报、天天被关注、常常被念叨,这位村书记可谓功不可没。或许,这可以看作李子园村的二次“蝶变”,当然,我们更希望“李子园”人的勤劳致富精神也能被更多人知晓!
金年会金字招牌
李子园公园属于沪上公园中的小字辈,开放至今刚满周岁不久。李子园公园位于桃浦智创城东部拓区内、真南路822弄与武威东路交汇处。李子园村委也在真南路822弄。公园还紧邻中环线,占地面积约4.7公顷。面积不算大,但它却是普陀首个“零碳公园”!
何谓“零碳公园”?其实是一种新型的公园设计和规划理念。设计者通过减少碳排放、采用清洁能源和植树造林等措施,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和协调自然资源与环境空间,通过建设、更新改造和运营过程中抵消人为新增的碳排放,使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净值为零甚至为负排放的公园。公园本来就是一个绿色环保的空间,故而零碳公园的核心思想仍是基于低碳环保,通过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实现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绿色交通和生态恢复等目标。
李子园公园的零碳体验在抵达停车时便充分感受到了。自驾新能源车的小随园主在此首次见识了光伏发电停车场。据悉,李子园公园内使用的皆为光伏绿色能源,采用BIPV方式的低压侧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公园内总装机容量为96.8kwp,平均年发电量约为9.2万kwh,基本可以满足园内建筑的日常管理维护用电,余量还可以供给园内路灯、智慧合杆、智能化设施等其他设施的用电,实现了发电量和用电量的“自给自足”。先进的理念和设计无处不在,甚至连园内公厕管理系统也显得科技感十足!

(光伏发电停车场俯瞰,图片源自网络)
如此崭新的零碳公园,始终将生态环保减排放在第一位。据悉公园用地原为老工业地块。在建设过程中,公园以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为着力点,实现低碳绿色转型。关于“海绵城市”,本公众号去年5月18日推出的《神奇海绵:松江五龙湖公园(下)》一文中有过介绍。李子园公园设计是“海绵城市”理念又一次生动体现。这里下雨时可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一体化。晴天或需要时,蓄水可以随时“释放”以便二次使用。连公园外围的步道采用的也是透水沥青,增加了雨水下渗,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李子园公园通过内设了生境修复花园、蝶趣园、水净化展示园等多个景观区域,让人们在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中,欣赏到丰富多样的陆生、水生植物。
小随园主此处不禁禁不住再点赞,李子园公园不大,但简介十分详细,这或许正是李子园人务实精神的体现吧。全文照录——
“李子园公园位于桃浦智创城东部拓展区,东至李子园路,南临工业河,西至铁路,北起武威东路位置。本公园以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为切入点,通过三大主题功能带相互交融,形成开放活力带、海绵生态带和绿色共享的多元界面,打造集科技体验、生态教育、生活休闲于一体的零碳公园。设有李子园路和武威东路两个入口。公园绿地规划面积约4.7公顷,植物特色依据“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的原则对公园内植物进行设计,打造公园内部四季分明以及丰富的滨水景观植物特色。结合水景设计,设置滨水广场和亲水平台,供游人停留、休憩、观赏。设置儿童活动区,体现趣味性、游玩性的同时,也成为公园一大亮点。公园建筑由服务中心、公厕和滨水驿站组成,用于公园日常管理,建筑面积合计约1226.25㎡。在李子园路设置两处停车场,各50个停车位;本公园是桃浦智创城铁路公园带的一部分,为周边办公商务区和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叠加园林景观、停车、娱乐休闲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场所。”
认真务实当然不止于此,园中随处可见标牌标识或指示说明,尽皆详细准确,让人一目了然,十分利于人们充分了解公园及其设计理念,让公园的意义不止于公园。
整座公园的绿化布置,皆用了贴近自然的植物配置方式,种植品种丰富的植物,营造区域小气候,仅生境修复花园内,就选用了80余种形态各异的花境植物,展现出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导向营造了特色化生境。
公园虽空间有限却大度地分配给了水域。园中有占地面积近1公顷的人工湖,由北向南形成跌水景观,且所有区域水体皆为活水。遵循近自然水体营建原则,构建水生植被、水生动物群落以及微生物等复合水生生态系统,助力雨季城市雨水调蓄、净化区域水环境,恢复水生态自然灵动之美。
公园中的儿童公园则以“蝶趣园”命名,不仅仅给了孩子们以听觉具象,也紧扣了公园主题。色彩鲜艳的蝴蝶主题元素不时出现在公园的角角落落及各种景观中。蝶趣园的命名也呼应了普陀区桃浦镇绿色转型的“蝶变”传奇,通过公园的互动休闲形式,让市民感受绿色和智慧,融入并参与到区域绿色转型发展中。
蝶趣园中设置了攀爬、滑梯、秋千等多种游戏项目,并辅助多组小型主题游具。在周边还设计了1400平方米的露天大草坪,给周边居民野餐聚会、露营踏青提供了广阔的自然空间。蝶趣园的空中栈桥大胆设计穿越水上空间后再落地。孩子们可以通过绳梯、步道等方式从地面来到栈桥上方,又可以通过滑滑梯回到地面。不仅有效衔接了儿童公园与湿地水景,而且橙黄草绿,天蓝水碧,各种色彩有机互补,真是美不胜收。
同时,李子园公园内的几座建筑物也构成了公园的一道风景线,倒映水中时尤为漂亮。据悉,园内设科普馆和咖啡馆,两幢独立的建筑均按照绿建二星标准设计建成,未来这里将引入餐饮、科普文化展示等相关业态,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可逛、可游、可学的综合型自然休闲空间。
园外的那栋大楼,地图显示为“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小随园主离开时抬头一看,会心地笑了!——有它助阵,小村李子园的“蝶变”还将继续,且肯定会越来越美,越来越有趣!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