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羊城晚报》A8版报道
梅县沃土,春潮涌动。2月11日,梅州市梅县区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传达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表彰2024年度梅县区纳税10强企业和“双联双建”助力绿美梅县生态建设优秀企业、商会代表,现场举行投资总额约32亿元的签约仪式,吹响了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梅县区提出全区上下要凝心聚力,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奋斗姿态,干出新气象、展现新作为。要坚定不移走好“工业强区、产业兴区”发展道路,持续壮大“2+1”主导产业,形成有梅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跑出建好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区加速度,确保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总量迈上300亿元台阶。
梅州梅县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聚焦产业发展,做大县域经济总量
“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深入落实省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十百千万’计划,统筹推动传统、主导、新兴三类产业齐头并进,构建具有梅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做大经济规模、做大经济总量、做大经济蛋糕。”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在大会上进一步明确要做大县域经济总量。
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探索建立“链式改造”“智改数转”机制,用好技术改造有效手段,引导电力、建材等传统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上下功夫,持续提高生产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塑造发展新优势。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聚力培育壮大“2+1”主导产业,加快构建贯通上下游的百亿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发展主引擎。要着力稳存量,扩增量,促创新,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开展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能增量、提质增品、降本增利、提效增值四大重点行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要加快布局新兴产业,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市场动态,积极参与到省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中,加快布局新材料、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赛道,谋划引进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涵育市场空间、抢占发展先机、构筑发展新优势。要优化完善产业平台,坚持“筑巢引凤”,持续优化完善“一园一区一港一地”产业规划布局,提升平台承载力和产业竞争力。要加力推进招商引资,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以商引商,对重点招商项目,相关部门、责任领导要全程跟进、紧密对接,亲自洽谈、亲自推动、亲自服务,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闭环推动新签项目快速落地。要内培外引广聚英才,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创新简化融资方式,持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金融活水”。
招商引资项目签约
聚焦新型城乡,做强城镇做美乡村
梅县区提出,要围绕构建“一中心四片区”城市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争取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批复,持续提升县城聚人聚商聚产功能,打造高品质城市。
要推动城市扩容,完善城市配套,以“经营”思维、“绣花”功夫精细管理城市;要发展城市经济,抢抓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机遇,积极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谋划举办更多惠民促消费活动,带动汽车、家电、家居、房地产等消费,帮助商家聚人气、增活力、促增长,带旺城市经济。
坚持从山到路、从村到镇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的思路集中连片打造,不断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全力建好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建好新城镇,按照小城市标准建设松源、松口等中心镇、特色镇,推动8条示范路段、2个省际边界镇打造更多辨识度高的地标节点,带动各镇各展所长、各美其美。加快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深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圩镇秩序管控、服务功能提质等“六大行动”,每年谋划打造1-2个群众可感可及的亮点成果,力争年底前所有镇建成示范圩镇和示范主街项目,创建更多省级示范圩镇,努力建好乡镇的服务圈、商业圈、生活圈。要注重统筹资源,加快松口古镇保护开发,深入推进村庄建设、美丽圩镇建设、古镇核心区复原“三大行动”;要建好新乡村,典型村要对标培育“四上”企业、选好用好“产业村长”、发展村集体经济等10项“硬任务”,示范带动面上村向优向美、向上向善。
聚焦生态文旅,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
金年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梅县区提出,要做优生态,加快打造“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坚持“一河一路一树一花一景一廊道”理念,深入实施绿美梅县“十大工程”,全力建设绿美广东梅县样板。深化开展“双联双建”助力绿美梅县生态建设行动,动员企业家、侨胞、群众通过捐资捐物、认种认养等方式,深度参与区镇村绿化,持续掀起植树造林热潮。要坚持连线连片,深化东西部快线、高速公路、铁路等主干道绿化品质提升,各镇每年统筹资源种十里树、栽十里花,确保完成林分优化9.36万亩、苗木种植23.6万株,努力做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
要补短板、强弱项,以农兴旅、以旅带农、农旅融合,高标准推进丙雁松片区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建设,打造具有梅县特色的文旅融合新亮点。深入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业思维”赋能传统农业,巩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成效,深入实施农业“两园一轴四片区”规划,加快推进圳优扶-梅县金柚三产融合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文旅产品和特色手信。
要擦亮“文化之乡”品牌,用好叶剑英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打响红色旅游品牌。保护好客家文化,高质量建好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留住乡愁记忆。推动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持续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培训和人才振兴计划,保护传承好客家山歌、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创作符合时代价值的文艺精品。
要大力培育旅游新业态,加大“引客入梅、引客留梅”力度,深度策划研学游、红色游、生态游等一批精品游线,打造“文旅+”多元文旅新业态,高质量建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高标准建好丙雁松文旅集聚区,布局乡村酒店、高端民宿、旅游餐饮、农事体验,包括足球赛事等新业态,拓展运用“请到中国·松口过大年”的经验做法,打造更多文旅新品牌,吸引海内外游客来梅感受“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推动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要抢抓梅龙高铁开通、丙雁松片区农文旅融合试点建设机遇,立足现有资源禀赋,谋划包装1-2个网红打卡地,让乡村人气旺起来。
文|危健峰 吴碧芬 冯森达 王雅